工学院张青研究员课题组研究了一维CsPbBr3钙钛矿纳米材料的激子极化激元特性,阐述了其对光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发现了激子极化激元导致的慢光效应和光吸收增强效应,并实现了连续光泵浦绿色微纳激光。
北京大学工学院席鹏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活细胞超分辨成像领域做出新突破,翻开了活细胞线粒体STED(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长时程观察的新篇章。
北京大学工学院董蜀湘课题组受到“超材料”设计思想的启发,设计了 [2×2] 多层陶瓷单元序构(OSPAU)结构的压电驱动器,并制备出压电驱动器样机。
杨延涛课题组利用大规模直接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极高控制参数下的温盐驱动双扩散对流开展系统性研究,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北京大学工学院席鹏课题组对CCD成像的频域采样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国内光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Photonics。
北京大学工学院席建忠课题组联合北大肿瘤医院、人民医院等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成果,宣告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原代肿瘤细胞自组装形成微肿瘤的新机制,建立了胃、肠、乳腺等癌种的微肿瘤模型。
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将具有强吸收、强荧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介电常数的钙钛矿量子点掺入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降低了能量损失,提高了器件效率,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工学院段慧玲教授课题组研究了单晶体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位错源激活与位错运动的相互竞争机制对屈服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多晶体中晶界密度随样品尺寸的演化将经典Hall-Petch关系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小尺寸样品,最终建立了描述宏-微观尺度晶体金属样品屈服强度随尺寸变化的统一模型。
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开发了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激光干涉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系统(LiDMD-SIM)。成果发表于Applied Physics Letters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14级博士潘欣、宋洁副教授及17级博士研究生张帆的论文获得年度IEEE TASE 最佳论文奖。